稍等片刻...
镜观万象——晋祠博物馆藏铜镜展
展览时间:
2024年9月16日—2024年10月23日
展览地点:
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展厅
展览以“镜观万象”为主题,分为“以史为镜”“佳人览镜”“文士咏镜”“常乐未央”四个单元,透过君王、女性、文士、百姓等不同身份“照镜人”视角,努力探寻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着力呈现古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前 言
铜镜,也称“照子”“铜鉴”,是一种照容用具,呈圆形、方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。正面磨砺光洁,以供照容,背面有钮可以穿系,装饰花纹丰富。铜镜初兴于先秦,成熟于两汉,鼎盛于唐宋,衰落于元明清。其制作精美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用以鉴面,亦供人修身自省。邹忌窥镜自视而有自知之明,秦始皇明镜高悬而能辨人忠奸,唐太宗以铜为鉴而知为政得失,历史典故赋予了铜镜自我警醒、严于律己、执法无私、公正廉明的深刻寓意。同时,随着时代的变迁,铜镜还成为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意象,劳动人民寄托愿景的载体,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,其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内涵愈发丰富而深邃,彰显着中国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创造的强大魅力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挖掘铜镜蕴含的时代价值,着力呈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,愿观众朋友们徜徉于光影交错的古镜世界中,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带给我们内心的浸润与启发。
第一单元 以史为镜
作为一种实用工具,铜镜不仅能映照容貌,还能趋吉避邪、沟通神明、预知未来。其诞生和使用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与神权色彩,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受到众多君王的重视和喜爱。
第二单元 佳人览镜
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”古代女子对镜梳妆,铜镜不仅映照出的是女子的容貌,还映射出照镜之人的内心世界,承载着她们的情思,见证了美好的爱情,反映了古代女性自身的观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。
第三单元 文士咏镜
如果说铜镜是女性生活世界的写照和不可或缺的陪伴,那对于男性而言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。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喜怒哀乐和感时伤怀,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。
第四单元 长乐未央
秦汉以后铜镜逐渐走向民间,融入百姓生活,产生了众多吉语铭文。这些铭文涉及相思、祝福、劝诫、赞美和求仙等主题,表达了百姓对个人和家庭朴实的趋吉愿望、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景。
结 语
晋祠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,现存宋元明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一百余座,晋祠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、艺术品一万余件。馆藏铜镜铸制精良、形态美观、纹饰华丽、铭文丰富,集观赏、珍藏、科学研究于一身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,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,其历史悠久,传播非常遥远。”
铜镜历经数千年发展,以实用和审美联系着古人与我们,为人们加深认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,提供了实物证据。其个体虽小,但方寸之间却沉淀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,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、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。
今天我们与铜镜对话,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旨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,实现文物惠民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镜观万象——晋祠博物馆藏铜镜展
展览时间:
2024年9月16日—2024年10月23日
展览地点:
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展厅
展览以“镜观万象”为主题,分为“以史为镜”“佳人览镜”“文士咏镜”“常乐未央”四个单元,透过君王、女性、文士、百姓等不同身份“照镜人”视角,努力探寻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着力呈现古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前 言
铜镜,也称“照子”“铜鉴”,是一种照容用具,呈圆形、方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。正面磨砺光洁,以供照容,背面有钮可以穿系,装饰花纹丰富。铜镜初兴于先秦,成熟于两汉,鼎盛于唐宋,衰落于元明清。其制作精美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用以鉴面,亦供人修身自省。邹忌窥镜自视而有自知之明,秦始皇明镜高悬而能辨人忠奸,唐太宗以铜为鉴而知为政得失,历史典故赋予了铜镜自我警醒、严于律己、执法无私、公正廉明的深刻寓意。同时,随着时代的变迁,铜镜还成为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意象,劳动人民寄托愿景的载体,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,其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内涵愈发丰富而深邃,彰显着中国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创造的强大魅力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挖掘铜镜蕴含的时代价值,着力呈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,愿观众朋友们徜徉于光影交错的古镜世界中,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带给我们内心的浸润与启发。
第一单元 以史为镜
作为一种实用工具,铜镜不仅能映照容貌,还能趋吉避邪、沟通神明、预知未来。其诞生和使用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与神权色彩,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受到众多君王的重视和喜爱。
第二单元 佳人览镜
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”古代女子对镜梳妆,铜镜不仅映照出的是女子的容貌,还映射出照镜之人的内心世界,承载着她们的情思,见证了美好的爱情,反映了古代女性自身的观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。
第三单元 文士咏镜
如果说铜镜是女性生活世界的写照和不可或缺的陪伴,那对于男性而言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。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喜怒哀乐和感时伤怀,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。
第四单元 长乐未央
秦汉以后铜镜逐渐走向民间,融入百姓生活,产生了众多吉语铭文。这些铭文涉及相思、祝福、劝诫、赞美和求仙等主题,表达了百姓对个人和家庭朴实的趋吉愿望、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景。
结 语
晋祠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,现存宋元明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一百余座,晋祠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、艺术品一万余件。馆藏铜镜铸制精良、形态美观、纹饰华丽、铭文丰富,集观赏、珍藏、科学研究于一身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,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,其历史悠久,传播非常遥远。”
铜镜历经数千年发展,以实用和审美联系着古人与我们,为人们加深认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,提供了实物证据。其个体虽小,但方寸之间却沉淀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,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、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。
今天我们与铜镜对话,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旨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,实现文物惠民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镜观万象——晋祠博物馆藏铜镜展
展览时间:
2024年9月16日—2024年10月23日
展览地点:
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展厅
展览以“镜观万象”为主题,分为“以史为镜”“佳人览镜”“文士咏镜”“常乐未央”四个单元,透过君王、女性、文士、百姓等不同身份“照镜人”视角,努力探寻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着力呈现古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前 言
铜镜,也称“照子”“铜鉴”,是一种照容用具,呈圆形、方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。正面磨砺光洁,以供照容,背面有钮可以穿系,装饰花纹丰富。铜镜初兴于先秦,成熟于两汉,鼎盛于唐宋,衰落于元明清。其制作精美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用以鉴面,亦供人修身自省。邹忌窥镜自视而有自知之明,秦始皇明镜高悬而能辨人忠奸,唐太宗以铜为鉴而知为政得失,历史典故赋予了铜镜自我警醒、严于律己、执法无私、公正廉明的深刻寓意。同时,随着时代的变迁,铜镜还成为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意象,劳动人民寄托愿景的载体,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,其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内涵愈发丰富而深邃,彰显着中国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创造的强大魅力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挖掘铜镜蕴含的时代价值,着力呈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,愿观众朋友们徜徉于光影交错的古镜世界中,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带给我们内心的浸润与启发。
第一单元 以史为镜
作为一种实用工具,铜镜不仅能映照容貌,还能趋吉避邪、沟通神明、预知未来。其诞生和使用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与神权色彩,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受到众多君王的重视和喜爱。
第二单元 佳人览镜
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”古代女子对镜梳妆,铜镜不仅映照出的是女子的容貌,还映射出照镜之人的内心世界,承载着她们的情思,见证了美好的爱情,反映了古代女性自身的观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。
第三单元 文士咏镜
如果说铜镜是女性生活世界的写照和不可或缺的陪伴,那对于男性而言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。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喜怒哀乐和感时伤怀,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。
第四单元 长乐未央
秦汉以后铜镜逐渐走向民间,融入百姓生活,产生了众多吉语铭文。这些铭文涉及相思、祝福、劝诫、赞美和求仙等主题,表达了百姓对个人和家庭朴实的趋吉愿望、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景。
结 语
晋祠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,现存宋元明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一百余座,晋祠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、艺术品一万余件。馆藏铜镜铸制精良、形态美观、纹饰华丽、铭文丰富,集观赏、珍藏、科学研究于一身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,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,其历史悠久,传播非常遥远。”
铜镜历经数千年发展,以实用和审美联系着古人与我们,为人们加深认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,提供了实物证据。其个体虽小,但方寸之间却沉淀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,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、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。
今天我们与铜镜对话,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旨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,实现文物惠民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镜观万象——晋祠博物馆藏铜镜展
展览时间:
2024年9月16日—2024年10月23日
展览地点:
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展厅
展览以“镜观万象”为主题,分为“以史为镜”“佳人览镜”“文士咏镜”“常乐未央”四个单元,透过君王、女性、文士、百姓等不同身份“照镜人”视角,努力探寻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着力呈现古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前 言
铜镜,也称“照子”“铜鉴”,是一种照容用具,呈圆形、方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。正面磨砺光洁,以供照容,背面有钮可以穿系,装饰花纹丰富。铜镜初兴于先秦,成熟于两汉,鼎盛于唐宋,衰落于元明清。其制作精美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用以鉴面,亦供人修身自省。邹忌窥镜自视而有自知之明,秦始皇明镜高悬而能辨人忠奸,唐太宗以铜为鉴而知为政得失,历史典故赋予了铜镜自我警醒、严于律己、执法无私、公正廉明的深刻寓意。同时,随着时代的变迁,铜镜还成为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意象,劳动人民寄托愿景的载体,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,其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内涵愈发丰富而深邃,彰显着中国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创造的强大魅力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挖掘铜镜蕴含的时代价值,着力呈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,愿观众朋友们徜徉于光影交错的古镜世界中,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带给我们内心的浸润与启发。
第一单元 以史为镜
作为一种实用工具,铜镜不仅能映照容貌,还能趋吉避邪、沟通神明、预知未来。其诞生和使用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与神权色彩,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受到众多君王的重视和喜爱。
第二单元 佳人览镜
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”古代女子对镜梳妆,铜镜不仅映照出的是女子的容貌,还映射出照镜之人的内心世界,承载着她们的情思,见证了美好的爱情,反映了古代女性自身的观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。
第三单元 文士咏镜
如果说铜镜是女性生活世界的写照和不可或缺的陪伴,那对于男性而言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。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喜怒哀乐和感时伤怀,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。
第四单元 长乐未央
秦汉以后铜镜逐渐走向民间,融入百姓生活,产生了众多吉语铭文。这些铭文涉及相思、祝福、劝诫、赞美和求仙等主题,表达了百姓对个人和家庭朴实的趋吉愿望、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景。
结 语
晋祠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,现存宋元明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一百余座,晋祠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、艺术品一万余件。馆藏铜镜铸制精良、形态美观、纹饰华丽、铭文丰富,集观赏、珍藏、科学研究于一身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,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,其历史悠久,传播非常遥远。”
铜镜历经数千年发展,以实用和审美联系着古人与我们,为人们加深认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,提供了实物证据。其个体虽小,但方寸之间却沉淀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,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、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。
今天我们与铜镜对话,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旨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,实现文物惠民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镜观万象——晋祠博物馆藏铜镜展
展览时间:
2024年9月16日—2024年10月23日
展览地点:
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展厅
展览以“镜观万象”为主题,分为“以史为镜”“佳人览镜”“文士咏镜”“常乐未央”四个单元,透过君王、女性、文士、百姓等不同身份“照镜人”视角,努力探寻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着力呈现古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前 言
铜镜,也称“照子”“铜鉴”,是一种照容用具,呈圆形、方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。正面磨砺光洁,以供照容,背面有钮可以穿系,装饰花纹丰富。铜镜初兴于先秦,成熟于两汉,鼎盛于唐宋,衰落于元明清。其制作精美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用以鉴面,亦供人修身自省。邹忌窥镜自视而有自知之明,秦始皇明镜高悬而能辨人忠奸,唐太宗以铜为鉴而知为政得失,历史典故赋予了铜镜自我警醒、严于律己、执法无私、公正廉明的深刻寓意。同时,随着时代的变迁,铜镜还成为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意象,劳动人民寄托愿景的载体,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,其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内涵愈发丰富而深邃,彰显着中国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创造的强大魅力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挖掘铜镜蕴含的时代价值,着力呈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,愿观众朋友们徜徉于光影交错的古镜世界中,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带给我们内心的浸润与启发。
第一单元 以史为镜
作为一种实用工具,铜镜不仅能映照容貌,还能趋吉避邪、沟通神明、预知未来。其诞生和使用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与神权色彩,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受到众多君王的重视和喜爱。
第二单元 佳人览镜
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”古代女子对镜梳妆,铜镜不仅映照出的是女子的容貌,还映射出照镜之人的内心世界,承载着她们的情思,见证了美好的爱情,反映了古代女性自身的观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。
第三单元 文士咏镜
如果说铜镜是女性生活世界的写照和不可或缺的陪伴,那对于男性而言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。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喜怒哀乐和感时伤怀,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。
第四单元 长乐未央
秦汉以后铜镜逐渐走向民间,融入百姓生活,产生了众多吉语铭文。这些铭文涉及相思、祝福、劝诫、赞美和求仙等主题,表达了百姓对个人和家庭朴实的趋吉愿望、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景。
结 语
晋祠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,现存宋元明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一百余座,晋祠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、艺术品一万余件。馆藏铜镜铸制精良、形态美观、纹饰华丽、铭文丰富,集观赏、珍藏、科学研究于一身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,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,其历史悠久,传播非常遥远。”
铜镜历经数千年发展,以实用和审美联系着古人与我们,为人们加深认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,提供了实物证据。其个体虽小,但方寸之间却沉淀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,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、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。
今天我们与铜镜对话,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旨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,实现文物惠民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镜观万象——晋祠博物馆藏铜镜展
展览时间:
2024年9月16日—2024年10月23日
展览地点:
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展厅
展览以“镜观万象”为主题,分为“以史为镜”“佳人览镜”“文士咏镜”“常乐未央”四个单元,透过君王、女性、文士、百姓等不同身份“照镜人”视角,努力探寻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着力呈现古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前 言
铜镜,也称“照子”“铜鉴”,是一种照容用具,呈圆形、方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。正面磨砺光洁,以供照容,背面有钮可以穿系,装饰花纹丰富。铜镜初兴于先秦,成熟于两汉,鼎盛于唐宋,衰落于元明清。其制作精美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用以鉴面,亦供人修身自省。邹忌窥镜自视而有自知之明,秦始皇明镜高悬而能辨人忠奸,唐太宗以铜为鉴而知为政得失,历史典故赋予了铜镜自我警醒、严于律己、执法无私、公正廉明的深刻寓意。同时,随着时代的变迁,铜镜还成为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意象,劳动人民寄托愿景的载体,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,其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内涵愈发丰富而深邃,彰显着中国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创造的强大魅力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挖掘铜镜蕴含的时代价值,着力呈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,愿观众朋友们徜徉于光影交错的古镜世界中,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带给我们内心的浸润与启发。
第一单元 以史为镜
作为一种实用工具,铜镜不仅能映照容貌,还能趋吉避邪、沟通神明、预知未来。其诞生和使用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与神权色彩,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受到众多君王的重视和喜爱。
第二单元 佳人览镜
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”古代女子对镜梳妆,铜镜不仅映照出的是女子的容貌,还映射出照镜之人的内心世界,承载着她们的情思,见证了美好的爱情,反映了古代女性自身的观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。
第三单元 文士咏镜
如果说铜镜是女性生活世界的写照和不可或缺的陪伴,那对于男性而言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。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喜怒哀乐和感时伤怀,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。
第四单元 长乐未央
秦汉以后铜镜逐渐走向民间,融入百姓生活,产生了众多吉语铭文。这些铭文涉及相思、祝福、劝诫、赞美和求仙等主题,表达了百姓对个人和家庭朴实的趋吉愿望、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景。
结 语
晋祠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,现存宋元明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一百余座,晋祠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、艺术品一万余件。馆藏铜镜铸制精良、形态美观、纹饰华丽、铭文丰富,集观赏、珍藏、科学研究于一身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,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,其历史悠久,传播非常遥远。”
铜镜历经数千年发展,以实用和审美联系着古人与我们,为人们加深认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,提供了实物证据。其个体虽小,但方寸之间却沉淀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,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、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。
今天我们与铜镜对话,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旨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,实现文物惠民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镜观万象——晋祠博物馆藏铜镜展
展览时间:
2024年9月16日—2024年10月23日
展览地点:
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展厅
展览以“镜观万象”为主题,分为“以史为镜”“佳人览镜”“文士咏镜”“常乐未央”四个单元,透过君王、女性、文士、百姓等不同身份“照镜人”视角,努力探寻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着力呈现古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前 言
铜镜,也称“照子”“铜鉴”,是一种照容用具,呈圆形、方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。正面磨砺光洁,以供照容,背面有钮可以穿系,装饰花纹丰富。铜镜初兴于先秦,成熟于两汉,鼎盛于唐宋,衰落于元明清。其制作精美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用以鉴面,亦供人修身自省。邹忌窥镜自视而有自知之明,秦始皇明镜高悬而能辨人忠奸,唐太宗以铜为鉴而知为政得失,历史典故赋予了铜镜自我警醒、严于律己、执法无私、公正廉明的深刻寓意。同时,随着时代的变迁,铜镜还成为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意象,劳动人民寄托愿景的载体,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,其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内涵愈发丰富而深邃,彰显着中国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创造的强大魅力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挖掘铜镜蕴含的时代价值,着力呈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,愿观众朋友们徜徉于光影交错的古镜世界中,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带给我们内心的浸润与启发。
第一单元 以史为镜
作为一种实用工具,铜镜不仅能映照容貌,还能趋吉避邪、沟通神明、预知未来。其诞生和使用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与神权色彩,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受到众多君王的重视和喜爱。
第二单元 佳人览镜
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”古代女子对镜梳妆,铜镜不仅映照出的是女子的容貌,还映射出照镜之人的内心世界,承载着她们的情思,见证了美好的爱情,反映了古代女性自身的观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。
第三单元 文士咏镜
如果说铜镜是女性生活世界的写照和不可或缺的陪伴,那对于男性而言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。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喜怒哀乐和感时伤怀,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。
第四单元 长乐未央
秦汉以后铜镜逐渐走向民间,融入百姓生活,产生了众多吉语铭文。这些铭文涉及相思、祝福、劝诫、赞美和求仙等主题,表达了百姓对个人和家庭朴实的趋吉愿望、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景。
结 语
晋祠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,现存宋元明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一百余座,晋祠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、艺术品一万余件。馆藏铜镜铸制精良、形态美观、纹饰华丽、铭文丰富,集观赏、珍藏、科学研究于一身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,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,其历史悠久,传播非常遥远。”
铜镜历经数千年发展,以实用和审美联系着古人与我们,为人们加深认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,提供了实物证据。其个体虽小,但方寸之间却沉淀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,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、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。
今天我们与铜镜对话,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旨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,实现文物惠民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镜观万象——晋祠博物馆藏铜镜展
展览时间:
2024年9月16日—2024年10月23日
展览地点:
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展厅
展览以“镜观万象”为主题,分为“以史为镜”“佳人览镜”“文士咏镜”“常乐未央”四个单元,透过君王、女性、文士、百姓等不同身份“照镜人”视角,努力探寻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着力呈现古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前 言
铜镜,也称“照子”“铜鉴”,是一种照容用具,呈圆形、方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。正面磨砺光洁,以供照容,背面有钮可以穿系,装饰花纹丰富。铜镜初兴于先秦,成熟于两汉,鼎盛于唐宋,衰落于元明清。其制作精美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用以鉴面,亦供人修身自省。邹忌窥镜自视而有自知之明,秦始皇明镜高悬而能辨人忠奸,唐太宗以铜为鉴而知为政得失,历史典故赋予了铜镜自我警醒、严于律己、执法无私、公正廉明的深刻寓意。同时,随着时代的变迁,铜镜还成为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意象,劳动人民寄托愿景的载体,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,其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内涵愈发丰富而深邃,彰显着中国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创造的强大魅力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挖掘铜镜蕴含的时代价值,着力呈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,愿观众朋友们徜徉于光影交错的古镜世界中,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带给我们内心的浸润与启发。
第一单元 以史为镜
作为一种实用工具,铜镜不仅能映照容貌,还能趋吉避邪、沟通神明、预知未来。其诞生和使用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与神权色彩,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受到众多君王的重视和喜爱。
第二单元 佳人览镜
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”古代女子对镜梳妆,铜镜不仅映照出的是女子的容貌,还映射出照镜之人的内心世界,承载着她们的情思,见证了美好的爱情,反映了古代女性自身的观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。
第三单元 文士咏镜
如果说铜镜是女性生活世界的写照和不可或缺的陪伴,那对于男性而言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。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喜怒哀乐和感时伤怀,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。
第四单元 长乐未央
秦汉以后铜镜逐渐走向民间,融入百姓生活,产生了众多吉语铭文。这些铭文涉及相思、祝福、劝诫、赞美和求仙等主题,表达了百姓对个人和家庭朴实的趋吉愿望、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景。
结 语
晋祠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,现存宋元明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一百余座,晋祠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、艺术品一万余件。馆藏铜镜铸制精良、形态美观、纹饰华丽、铭文丰富,集观赏、珍藏、科学研究于一身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,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,其历史悠久,传播非常遥远。”
铜镜历经数千年发展,以实用和审美联系着古人与我们,为人们加深认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,提供了实物证据。其个体虽小,但方寸之间却沉淀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,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、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。
今天我们与铜镜对话,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旨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,实现文物惠民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镜观万象——晋祠博物馆藏铜镜展
展览时间:
2024年9月16日—2024年10月23日
展览地点:
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展厅
展览以“镜观万象”为主题,分为“以史为镜”“佳人览镜”“文士咏镜”“常乐未央”四个单元,透过君王、女性、文士、百姓等不同身份“照镜人”视角,努力探寻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着力呈现古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前 言
铜镜,也称“照子”“铜鉴”,是一种照容用具,呈圆形、方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。正面磨砺光洁,以供照容,背面有钮可以穿系,装饰花纹丰富。铜镜初兴于先秦,成熟于两汉,鼎盛于唐宋,衰落于元明清。其制作精美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用以鉴面,亦供人修身自省。邹忌窥镜自视而有自知之明,秦始皇明镜高悬而能辨人忠奸,唐太宗以铜为鉴而知为政得失,历史典故赋予了铜镜自我警醒、严于律己、执法无私、公正廉明的深刻寓意。同时,随着时代的变迁,铜镜还成为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意象,劳动人民寄托愿景的载体,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,其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内涵愈发丰富而深邃,彰显着中国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创造的强大魅力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挖掘铜镜蕴含的时代价值,着力呈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,愿观众朋友们徜徉于光影交错的古镜世界中,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带给我们内心的浸润与启发。
第一单元 以史为镜
作为一种实用工具,铜镜不仅能映照容貌,还能趋吉避邪、沟通神明、预知未来。其诞生和使用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与神权色彩,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受到众多君王的重视和喜爱。
第二单元 佳人览镜
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”古代女子对镜梳妆,铜镜不仅映照出的是女子的容貌,还映射出照镜之人的内心世界,承载着她们的情思,见证了美好的爱情,反映了古代女性自身的观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。
第三单元 文士咏镜
如果说铜镜是女性生活世界的写照和不可或缺的陪伴,那对于男性而言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。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喜怒哀乐和感时伤怀,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。
第四单元 长乐未央
秦汉以后铜镜逐渐走向民间,融入百姓生活,产生了众多吉语铭文。这些铭文涉及相思、祝福、劝诫、赞美和求仙等主题,表达了百姓对个人和家庭朴实的趋吉愿望、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景。
结 语
晋祠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,现存宋元明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一百余座,晋祠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、艺术品一万余件。馆藏铜镜铸制精良、形态美观、纹饰华丽、铭文丰富,集观赏、珍藏、科学研究于一身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,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,其历史悠久,传播非常遥远。”
铜镜历经数千年发展,以实用和审美联系着古人与我们,为人们加深认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,提供了实物证据。其个体虽小,但方寸之间却沉淀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,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、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。
今天我们与铜镜对话,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旨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,实现文物惠民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镜观万象——晋祠博物馆藏铜镜展
展览时间:
2024年9月16日—2024年10月23日
展览地点:
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展厅
展览以“镜观万象”为主题,分为“以史为镜”“佳人览镜”“文士咏镜”“常乐未央”四个单元,透过君王、女性、文士、百姓等不同身份“照镜人”视角,努力探寻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着力呈现古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前 言
铜镜,也称“照子”“铜鉴”,是一种照容用具,呈圆形、方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。正面磨砺光洁,以供照容,背面有钮可以穿系,装饰花纹丰富。铜镜初兴于先秦,成熟于两汉,鼎盛于唐宋,衰落于元明清。其制作精美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用以鉴面,亦供人修身自省。邹忌窥镜自视而有自知之明,秦始皇明镜高悬而能辨人忠奸,唐太宗以铜为鉴而知为政得失,历史典故赋予了铜镜自我警醒、严于律己、执法无私、公正廉明的深刻寓意。同时,随着时代的变迁,铜镜还成为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意象,劳动人民寄托愿景的载体,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,其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内涵愈发丰富而深邃,彰显着中国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创造的强大魅力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挖掘铜镜蕴含的时代价值,着力呈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,愿观众朋友们徜徉于光影交错的古镜世界中,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带给我们内心的浸润与启发。
第一单元 以史为镜
作为一种实用工具,铜镜不仅能映照容貌,还能趋吉避邪、沟通神明、预知未来。其诞生和使用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与神权色彩,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受到众多君王的重视和喜爱。
第二单元 佳人览镜
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”古代女子对镜梳妆,铜镜不仅映照出的是女子的容貌,还映射出照镜之人的内心世界,承载着她们的情思,见证了美好的爱情,反映了古代女性自身的观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。
第三单元 文士咏镜
如果说铜镜是女性生活世界的写照和不可或缺的陪伴,那对于男性而言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。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喜怒哀乐和感时伤怀,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。
第四单元 长乐未央
秦汉以后铜镜逐渐走向民间,融入百姓生活,产生了众多吉语铭文。这些铭文涉及相思、祝福、劝诫、赞美和求仙等主题,表达了百姓对个人和家庭朴实的趋吉愿望、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景。
结 语
晋祠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,现存宋元明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一百余座,晋祠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、艺术品一万余件。馆藏铜镜铸制精良、形态美观、纹饰华丽、铭文丰富,集观赏、珍藏、科学研究于一身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,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,其历史悠久,传播非常遥远。”
铜镜历经数千年发展,以实用和审美联系着古人与我们,为人们加深认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,提供了实物证据。其个体虽小,但方寸之间却沉淀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,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、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。
今天我们与铜镜对话,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旨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,实现文物惠民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